巡天遥看甬山河丨我们找到了溪口镇最高的树!

发布时间:2025-09-12 18:29 来源:市测绘遥感院 浏览次数: 【 字号: 保护色:

编者按:“巡天遥看甬山河”为宁波市测绘和遥感技术研究院特色党建品牌之一,该品牌积极发挥支部特长,科普传播遥感知识,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分享专业的遥感技术。本期聚焦技术实践,院技术团队借助机载激光雷达(LiDAR)技术,在奉化区溪口镇成功探寻到一棵高度达41.13米的“树中巨人”。此次实践不仅展现了此项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领域的显著优势,更有力印证了其作为时空信息领域“强力帮手”的重要价值。

在奉化区溪口镇,四明山麓云雾缭绕,群山连绵,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。而在山水交融间,一棵“树中巨人”藏于深山之中,静待探寻。

一、借“黑科技”启程:开启寻树之旅

为了找到这棵“溪口最高树”,市测绘遥感院技术团队借助机载激光雷达(LiDAR),实现高精度三维测量。得益于院上半年已完成的宁波全市激光点云数据采集和分类工作,此次寻树之旅得以顺利开启。

寻树之旅的第一步,院技术团队调取溪口镇区域的激光点云数据,这些密密麻麻的“数字密码”,细致记录着山林里每一棵树木、每一块岩石的空间细节。通过专业处理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梳理,技术团队为整片山林绘制出立体、精细的“三维地图”,让山林的轮廓与植被分布一目了然。

图片1.png

山区点云三维重构模型

二、建“测量模型”:打造“数字标尺”

数据准备就绪后,着手搭建“身高测量模型”,具体分为三步:

第一步为“去杂留真”,从海量点云中剔除掉建筑物、电力塔等干扰项,精准提取与植被相关的点云,构建出数字表面模型(DSM),DSM就像给山林拍了一张3D照片,完整呈现了树木的顶部形态,是反映植被整体生长状况的基础模型。

第二步为“剥离地表”,单独提取地面点云,搭建数字高程模型(DEM),DEM剥离了地表所有物体,仅保留地形起伏特征,可清晰呈现出山地、沟壑等地貌结构。

第三步为“显高定尺”,将DSM与DEM相减,得到冠层高度模型(CHM),CHM的每个像素值代表该处树木的实际高度,它如同一把量身定制的“数字尺”,能清晰、准确地显示出每一棵树的高度,从而为寻找最高树提供关键依据。

图片2.png

数字表面模型(DSM)

图片3.png

数字高程模型(DEM)

图片4.png

冠层高度模型(CHM)

三、破“筛查难题”:精准锁定目标

通过CHM这把“数字尺”,技术团队快速将探寻范围从整片区域缩小到部分重点区域。然而,筛查过程并非一帆风顺:茂密丛林导致地面数据缺失,空中噪点干扰判断,悬崖边缘的树木极易造成高度误判……面对难题,技术团队逐点位排查、反复验证,对问题区域重新处理数据、重建模型,每一步都精益求精,确保最终结果的准确可靠。

图片5.jpg

地面数据缺失

图片6.jpg

空中噪点干扰

图片7.png

悬崖边缘植被

四、揭“巨人面纱”:“树王”现身壶潭村

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反复核验与修正,溪口最高树终于揭开神秘面纱!它扎根于溪口镇壶潭村,经点云数据精准测算,这棵“树王”高度达到了41.13米——约14层楼的高度。挺拔的身姿直插云霄,仿佛是守护这片土地的“绿色卫士”,默默见证着溪口四季更迭、岁月变迁。

图片8.png

溪口镇最高树点云剖面图

五、科技赋能:守护绿水青山

此次寻树之旅,不仅成功找到了溪口的“树中巨人”,更充分展示了科技助力生态保护的强大能力。在地形复杂、人迹罕至的山地环境中,机载LiDAR技术能够快速、高效地捕捉植被信息,大幅降低了人力和时间成本,为生态资源调查和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。实际上,该技术的价值远不止“找最高树”:在森林资源调查中,它能估算木材蓄积量、分析林分结构;在输电线路巡检中,它能快速排查线路与树木的安全距离;在地籍与不动产测绘、城市三维建模领域,它也能提供高精度数据支撑,成为时空信息领域发展的“强力帮手”。

未来,市测绘遥感院将继续以科技为笔,以自然为卷,用科技创新深度赋能宁波的生态守护。通过AI遥感解译、高光谱分析、数字孪生等技术,推动构建一个会呼吸、能预警的“宁波绿水青山数字体”,精准洞察每一片森林的生长、每一条溪流的水质,让宁波的生态之美拥有永不褪色的数字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