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效用地再开发 | 象山县东风工业片区连片整治提升项目:政府统筹+滚动开发+多元联动的实践探索

发布时间:2025-08-29 17:44 来源:开发利用处、研究中心 浏览次数: 【 字号: 保护色:

阅读提示

2023年9月,自然资源部印发《一定牛彩票网: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的通知》(自然资发〔2023〕171号),部署在15个省(市)44个城市(区、县)开展新一轮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,宁波市获批成为试点城市之一。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,宁波市积极探索,创新政策举措,完善激励约束机制,有效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,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。本期编发第七期典型案例,供各区(县、市)交流。

象山县东风工业片区连片整治提升项目

政府统筹+滚动开发+多元联动

再开发要点:本案例为宁波市象山县贤庠镇“退二优二”型低效工业用地连片整治示范项目。通过 “政府专班统筹+分期滚动开发+多元主体联动”模式,对443亩工业片区(其中存量低效用地315亩)实施集中连片改造,创新采用“企业自主改造+政府招引优质项目”双轨路径,实现产业升级、土地增效,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,为县域工业园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“宁波样本”。

01案例概况

象山县贤庠镇东风工业集聚区,总用地443亩(其中存量低效用地315亩),涉及工业企业54家(规上企业仅8家)。片区容积率仅0.65,亩均税收4.94万元;企业“低小散”现象突出,存在环保、消防及安全生产等隐患;企业低效用地多,“厂中厂”群租现象普遍,是一个典型的低效工业集聚片区。

02主要做法

1.实行政府引导,统筹分类推进。强化组织保障,成立镇级工作专班,全面排摸低效用地并制定整治提升方案,实行项目推进定期报表机制。加强项目谋划,制定分期计划,统筹实施推进。一期6宗低效用地再开发均已完成,通过扩建、司法拍卖、股权转让等方式激活低效资源(如华翔东方二期扩建5500㎡厂房,义超地块由D类升A类);二期(在建中)弘博地块拆旧建新2.3万㎡厂房,引入智能家居项目;三期(前期)已签约落户金仕实业、拓进机械、绿矾环保、易信车种部件等新企业。

2.“工改工”双轨驱动,激活市场动能。鼓励企业自主改造扩建(如中照家居新建厂房1500㎡,引入光伏产业链项目;拆旧建新引入易森机械、羽阳机械);工业用地容积率提升免收出让金,激励企业“工业上楼”。政府精准招引,通过“七评一看”机制筛选优质项目,淘汰亩均效益D类企业,腾挪空间引入高端制造企业(如金狮地块引进优质模具企业)。  

3.强化政策赋能,实施连片整治。依据《自然资源部一定牛彩票网: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的通知》、《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一定牛彩票网:开展低效工业用地整治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、《宁波市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实施方案》等相关政策,对连片区块整体谋划实施改造。引导亩均效益高且符合产业导向要求的先进制造业企业改造升级;对“低散乱污”且难以整改的区块,整体谋划转型提升并依法整治,引入优质企业盘活存量资源。

03取得成效

片区通过连片整治,初步实现工业片区“空间重构、产业重生、效益倍增”。   

1.经济指标显著跃升。通过三年系统整治,片区核心指标实现跨越式增长:整个区块年产值从5.03亿元提高到13.05亿元,提升幅度达159%;区块容积率从0.65提高到1.2以上,提升幅度达85%;亩均税收从4.94万元/亩提高到15.80万元/亩,提升幅度达220%;主导产业集聚度从65%提升到75%以上。

2.产业生态与空间效能双升级。一是片区产业链韧性增强:已整治完成6宗地块,新增厂房超1.5万㎡,培育出2家“小升规”企业(易森机械、羽阳机械)。做大引强引入电力机械(华翔东方、拓进机械)、智能家居(弘博、中照家居),两大主导产业集聚度提升至75%,形成本地化配套网络。二是土地循环利用:片区二期引入弘博智能家居项目,重建、改新建厂房2.3万㎡,达产后预计产值8000万元、税收500万元;片区三期开发零新增建设用地,完全利用存量90亩闲置土地,落实宁波市“2070”工业空间布局,新引进拓进智造机械等先进制造业项目,容积率达2.0。

图片1.png

东风工业片区改造前(局部)

图片2.png

东风工业片区改造后(局部)

04案例评析

低效用地再开发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,本项目充分发挥政府的桥梁作用,立足多元主体参与和连片开发整治相结合,通过运用市场化手段盘活存量低效用地,满足片区发展和空间重构的需要。本项目运用了《自然资源部一定牛彩票网: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的通知》和《宁波市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实施方案》中的突出规划引领、多主体参与、集中整治、强化政策集成等政策内容,创新体制机制,聚焦产业结构提升,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,强化政策赋能。东风工业片区通过“政府定标准、企业为主体、市场配资源”模式,将碎片化的工业片区转化为先进制造业集群,为县域工业园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“宁波样本”。

1.分期开发+精准招引。片区整治分期实施降低改造风险,针对不同地块特性分类定制策略,如司法拍卖、股权转让、拆旧建新等,实现整治“一地一策”精准激活低效地块。企业自主改造+政府招引双轮驱动,既保留本土优质企业升级产业空间(如华翔扩建),又通过严控产业准入门槛导入高端项目,避免产业断层。  

2.政策赋能+容积率奖励。片区落实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“五个转变”的要求,强调连片整治,对符合产业导向企业允许原地升级(如弘博智能家居),对低效企业依法腾退,平衡了整治力度与发展稳定。实施容积率奖励政策,免收增容土地出让金,显著降低企业改造成本,激发企业“工业上楼”“腾笼换鸟”的积极性。  

3.政府统筹+降低风险。乡镇政府深度介入项目统筹,破解了多主体协调难题,确保整治后项目按期推进(如三年分三期实施)。乡镇政府高度重视片区“工改工”及新落户项目土地征收、报批可能涉及的违法、信访等工作,前期政策解读宣传到位,改造中没有信访和重大舆情等问题,为同类项目整治提供样板。

(本文案例评析作者: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研究中心 楼立明,林倩,李永亮)